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赏青海蓝天,与法结伴行
作者:    文/周思园 发布于:2016年08月02日 14:26 点击数:

暑假期间,逐梦三江源团队的队员们前往青海展开为期7天的调研活动。青海这个名字中便蕴含无限迷人景致在这里,我们开展与法同行的调查,一是为了更好了解青海所在较高海拔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情况;二是青海是少数民族较为密集之地,我们可以同时了解少数民族同胞对于环境保护法的态度。

首先团队游览了藏族寺庙塔尔寺,是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为中心建造。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好的法律因地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与当地的民族习惯,与其有机结合。正如青海省绿化条例,在尊重藏民放牧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得到了牧区人民的支持,一路上我们看见了许多为防止土地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而拉起的围栏,正是得益于“善律”

随后我们翻越了祁连山脉,最高点为4210米,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路上天气晴好,雪山在阳光的笼罩下熠熠生辉,突然明白了《红河谷》中为何珠穆朗玛峰会称为最为圣洁的女神峰。令人担忧的是旅游的发展是否会破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希望雪山在环境保护法的普及下继续留存它的圣洁与美好。

伴着一路上的油菜花香团队环游了整个青海湖,从最远的水天一线雾茫茫到碧水蓝天咫尺间,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越发佩服,雪山与湖泊的相映成趣,眼睛看到的远远及不上心灵所遇见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日落在人心,得与失从来说不清。良法与恶法之间的界限正如水天一线,远看分明,近看难分。对于遏制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这个政策的得与失不单单是经济数据清的。

沙漠之花因为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而焕发特有的柔韧之美,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在法律意识薄弱的基础上生根发芽,虽不强壮但“日日新,苟日新,德日新”。环境保护应以“良律”最后的底线,不以经济数据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上至高原下至临海,保护环境,与法同行。

 

Baidu
sogou